布袋,一個靠海的小漁村,曾因鹽業在台灣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洲南鹽場荒蕪數年之後,在老鹽工與文化協會努力下,恢復往日風采,現在來布袋可以加入鹽工行列,領略箇中甘苦。除了漁鄉風情、鹽文化外,布袋還有老醬油坊、紅磚厝,拼湊出多樣的旅遊況味。
報導╱廖玉如 攝影╱李芃葳
明朝時在台灣西南沿海開闢鹽田,揭開台灣製鹽史,1784年布袋有了第一塊鹽田,加入製鹽行列,全盛時期,布袋鹽田超過3000公頃,產量佔全台60%,後來因人工曬鹽成本過高,不符經濟效益,鹽田陸續走入歷史,布袋也在2001年劃下休止符,數千公頃鹽田漸漸地蛻變成水鳥棲息的濕地,從台17線道前往台南北門鄉,過了布袋國中後,可見遼闊的濕地風光,搖顫的水波中,高蹺、白鷺絲、鷸科鳥類優游其中,歷史轉折,意外地帶來豐富的生態景觀。
文化協會 復育鹽田
製鹽雖然退出產業舞台,卻抹不去人們對她的記憶,於是布袋有一群人,努力地想找回悠久文化,所以布袋嘴文化協會找回老鹽工,在舊日的洲南鹽場復育鹽田,終於讓夕陽產業重露曙光,現在來洲南鹽煬,可以巧扮鹽工,挽起褲管下到鹽田體驗收鹽、挑鹽的歷程,身體力行融入布袋。
布袋戶政事務所及一旁的台鹽驛站,也是緬懷歷史的好去處,建築是日據時期的產物,但挑起我興趣的不是老房子,而是一旁被荒煙蔓草淹沒的神社遺蹟,雖然看不到宏偉的神社建築,但昔日鎮守的石獅像依然屹立不搖,而當年蓋來躲戰火的防空洞,而今整建成可以深入尋幽的時光隧道,洞穴不深,幾分鐘的時間,就能從這一頭穿到另一頭,卻充滿探險的樂趣。
鑽進布袋主要街道後寮路19號旁的小巷子,進入太平路266巷,盎然古意席捲而來,一面又一面紅磚牆,交織出縱橫交錯的巷弄,在這裡穿街走巷的感覺,教我想起鹿港的九曲巷和摸乳巷,只不過這一大片數十戶磚房,而今多已人去樓空,只剩2家人守著老家園,瀰漫著被時光遺忘的蒼涼。
從台17線道上門牌號碼「新厝150號」旁的小巷子進去,這裡有家專製蔭油和豆豉的「新來源醬園」,主人蕭先生說,他們家的醬坊從日據時期起家,後來因戰爭斷斷續續地做,一直到民國40幾年才正式登記。
老醬坊 尋古味
醬坊規模不大,但依循古法,將泡煮過的大豆,製麴發酵4~5天後,加鹽入甕,再經過3個月的熟成,即能取出豆做成豆豉,取出醬汁煮成蔭油。每天製程不同,想看到過程中最精采的製麴、加鹽入甕,不妨事先洽詢;臨走前也別忘了以行動支持老產業,買罐豆豉(55元)或醬油(50元)回家做好料。
布袋的最後行程,就是到漁港等待落日餘暉映染海平面的絢麗時刻,遇上退潮,蚵棚一一露出海面,到外海採蚵的漁家,也紛紛歸航,此情此景、此時此刻,捎來唐朝詩人李商隱筆下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的詩意,為漁鄉優游留下美麗印象。
風味美食 蚵嗲 肥美正當時
布袋是鹽鄉,也是漁村,漁家除了出海捕魚外,也在近海養殖牡蠣,邁入10月後,牡蠣也進入最肥美的季節,想起又酥又香的蚵嗲,口水直流呢!後寮路25號門前就有專賣蚵嗲的路邊攤,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說,這個攤子每天都在這時候才開賣,下午2、3點賣,有時不到5點就賣完了。除了傳統蚵嗲外(25元),還有豬肉嗲(30元),不過總幹事說,最好吃的是結合蚵及肉的綜合嗲(35元),滋味如何,就待您親自來驗證嘍!
旅遊資訊
◎開車:
˙布袋濕地:中山高下新營交流道接172縣道往鹽水、義竹、布袋,轉台17線往北門,過布袋國中後就可以看見。
˙布袋戶政事務所:台17線道往東石方向可見。
˙洲南鹽場:台17線道與海港大道交叉口可見,位於海港大道橋下。
˙新來源醬園:台17線道抵新厝後,尋找新厝150號,從巷子進可達,只距離洲南鹽場約2、300公尺。
˙蚵嗲、太平路266巷:台17線道轉海港大道橋,接後寮路,於門牌25號可見蚵嗲;從19號旁邊巷子進,可達太平路266巷。
˙布袋漁港:海港大道循布袋漁港指標行可達。
◎搭車:
˙新來源醬園、洲南鹽場、戶政事務所:搭公車或火車抵嘉義,再轉搭7209往布袋的嘉義客運(05-275-0895),於新厝下步行約5分可達新來源;於西新厝下,步行約5~10可達戶政事務所及鹽場
˙蚵嗲、太平路266巷:於布袋農會下,步行約5分可達。
˙布袋漁港:於終點站布袋港下即達。
◎相關資訊:
˙布袋嘴文化協會.洲南鹽場:(05)347-8817 鹽工體驗與鹽田生態解說/約2小時,每人100元,限20人以上團體,需提前2周預約
˙新來源醬園:(05)347-6809
留言列表